<nhw class="mkargs"></nhw>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中心动态
数字金融 | 杨涛:新形势下的金融发展重点探讨(下篇)
2023-03-10

以下文章来源于金融科技研究 ,作者金融科技50人论坛

导读:近日,由金融科技50人论坛联合尊龙人生就是博中国区、高景立学共同推出的“2023数字金融公益直播课”顺利开讲。首期嘉宾邀请到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金融科技50人论坛学术委员杨涛教授,分别从“金融助力共同富裕”“金融数字化变革”“金融如何更好的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三个层面,聚焦“新形势下的金融发展重点探讨”,近两万读者通过直播平台观看。

以下为实录内容(下篇):

前面我们梳理了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趋势,接下来进入到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拥抱绿色与转型金融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

当前,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发展绿色金融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由此来看,绿色金融更多是用来“精准定位”地支持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的行业或部门,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保障,以此实现行业增长目标,并且达到“奖优罚劣”的政策引导效果。

在绿色金融的探索过程中,与之相关的转型金融也成为近两年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民银行在2022年4月召开的一次研究工作会议中,特别提出了要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此后近一年来,相关部门在不同的场合都反复的讨论转型金融。

为什么要讨论转型金融?因为它与绿色金融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转型金融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9年提出,即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融资活动都可以视为转型金融范畴。此后相关的一些国际组织在国际会议上反复讨论转型金融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在低碳目标下进行产业调整的大型经济体,更面临转型金融的压力。在绿色金融的框架下,诸多“非绿”领域其实难以得到绿色金融的有效支持,包括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碳行业,以及传统建筑、公路交通等等。这些领域同样需要得到有效的金融资源支持,有的使得它从非绿变成为绿色,有的要引导其更好退出转型,这也意味着给转型金融带来了更多的要求。

在新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进一步突出转型金融?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一步探究。

第一,从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来看。一是高碳行业这些“非绿”部门和活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有可能“转绿”,包括具备主观意愿、技术条件、现实路径等。例如,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保障能源安全,尤其是当前仍以煤为主,这就需要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要保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传统能源总量,稳步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循环利用及产业转型,在此方面就需要转型金融的有效支持。二是部分属于“非绿”领域,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价值,但却因为各种条件制约,难以真正“转绿”,对此也需要给予适度的支持。目的在于推动合理“降碳”同时,对维持必要的经济活动仍然给予合理金融资源。最后一类是属于“非绿”领域但经济价值又不突出的行业或活动,这个怎么办?也不是不管它了,而是应该引导产业资本退出,更多转向其他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领域。所以,从支持对象的角度来讲,转型金融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些方面也是能够在国际上形成共识的。作为一个降碳目标非常迫切的大国,我们需要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共识,才能够在下一步产业政策应用当中更多的得到多方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从转型金融的供给侧来看。现有的绿色金融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支持体系。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如何叠加转型金融的“增值服务”,还是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转型金融的探索是有可能和绿色金融中存在的一些类似于“漂绿”“假绿”的争议联系在一起的。什么叫“漂绿”“假绿”?什么是真正的转型金融?都需要更好的厘清其边界,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第三,从转型金融的保障要素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支撑转型金融创新的生态与基础。这个过程当中有信息披露的问题,有标准化的问题,有更清晰的监管框架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刚才所谈的金融数字化、金融科技就能够在其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数字化的核心价值实际上是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推动转型金融的标准化、信息披露的完善,更精准的数据库的积累显然与转型金融的保障要素是密切相关的。

那么综合来看,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是什么?首先,金融的发展和演变是有背后的逻辑线索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又要符合金融自身的规律来努力实现效率、安全二者的有效平衡,同时还要深入的认识我们国家在推动金融改革过程中,依托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维持下来的重要理念。其次,在新时期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下,我们重点讨论了如何助力共同富裕、如何持续稳定的推动数字化转型、如何有效的赋予绿色与转型发展,这几点特别值得关注。以上,就是今天一个简短的分享,如有不到之处,请各位朋友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互动问答环节

主持人:好的,特别感谢杨涛老师的精彩分享,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您来做2023数字金融直播课的首期开讲嘉宾,机会难得,我们也收到了来自直播间朋友们的热情提问,想请老师指点一二。

Q1: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应该如何快速调整和积极融入?

杨涛老师:好的,这个问题,我相信也是我们金融科技领域众多参与主体共同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可能既有共性的问题,又有差异性的问题。共性的问题,无论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还是科技企业的角度,都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发展形势、怎样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那么核心竞争力对于金融机构和技术企业来说,它可能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它既体现为自己的财务指标与业绩,更体现为它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重大目标方面如何实现商业利益、社会利益的有效结合。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体现为特定的前沿技术以及技术所应用的场景,有过人一等的前沿应用能力。所以核心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始终是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需要共同关注的点。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领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比如说,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是很难单打独斗的,而是要更好的合作、共赢的。这种合作共赢在新的局面下,需要金融机构和技术企业更好的来探讨合作共赢的模式,不是当监管规则发生演变之后才倒逼着把原有的模式进行调整,而是在未来符合主流的监管框架下,能否尽可能的拓展商业模式,找到平台合作的重要切入点,同样也是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任何一个微观主体在应对大变格时都离不开的共性要素。第一个是战略。战略先行,路线是纲,纲举目张,战略如果出现问题,下面一切的努力都有可能归零。第二是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在面向新的时代,是否更敏捷、更有效非常重要。如果失去了组织架构的依托,你的战略就有可能成为一个PPT的战略。另外,人才激励约束的机制、文化生态等要素都是绕不开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大,可以从以上几方面简单的回答一下大家。

Q2:在“金融助力共同富裕成为核心主线”的背景下,哪些业务将成为主流呢?

杨涛老师:这个问题可以从我讲课中的需求端进一步嵌入。从理论层面,无论是有助于解决收入结构优化、财富结构优化,还是消费结构优化的这些业务探索,显然都是未来拓展和创新的重要节点。相信,基于这样一个全新的思路,对于曾经饱受争议的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也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从实践角度,总书记在谈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方面,实际上也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比如协调发展的问题,从传统的产融协调逐渐到供应链金融,再到产业链金融,这条线索延续下来,成为在金融支持共同富裕“做大蛋糕”的过程当中,非常值得嵌入的领域。再比如,为了解决解决乡村振兴的问题衍生出来的命题,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所以从需求端来延续,金融支持共同富裕这一主线索值得未来进一步的梳理。

Q3:金融业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先锋,其他产业要如何更好的服务和追赶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共同发展呢?

杨涛老师:金融业是一个新技术的集成行业,很多前沿技术会集中到金融领域得以应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其他产业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可能是在不同维度上。如何把不同维度转化为一个相互借鉴、共同促进的结果呢?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在新的情况下,如何完成中央反复强调的科技、产业、金融三要素的良性互动。这三要素的良性互动,就带来了其中每两个要素两两之间的新的要求。比如金融业应用新技术的时候,一方面是这些技术会带来金融效率的提升,反过来金融效率提升之后有可能更好地服务于科技产业,来推动科技金融的创新,使得科技企业在技术进步的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二者之间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样,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与技术进步。如何把另外两个元素有效的利用起来,也是两两互动的一个重要点。再比如,上一个问题提到了产业链金融。什么叫产业链金融?它是从供应链金融进一步拓展而来的,供应链金融有一些天然的概念边界,而产业链金融面临的是整个金融链跟全产业链在数字化条件下有可能产生的全面融合。在这种融合过程当中,二者就有可能产生“1+1>2”的效果,从而在数字化背景下,更好的实现信息流、物流、商品流、资金流的有效融合。所以我认为,其他产业和金融业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借鉴跟追赶的关系,而是在不同维度的基础上,大家在科技、产业、金融三元动力融合的共同目标下,建立更有效的合作共赢的机制。

Q4:在新的浪潮到来的时候,作为个人应该如何自我提升,做新时代的数字人才?

杨涛老师:这个问题当然是很大了,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视角。如果说面对数字化新技术、新的现象、新的问题冲击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有几个视角值得每个人共同关注。

第一,如何在新的挑战下提升自己的专业性。无论是搞研究还是从业,都面临这个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信息挑战越来越多元化,很多领域都强调综合性人才、复合性人才。事实上,我觉得多数人要成为复合性人才、综合性素质的人才都很难,甚至是面对AI的挑战,真正能够生存下来更多还是要强调专业性、深度。你能否在一个领域真正成为专业性特别高的专才,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第二,如何把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真正的应用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知识的获取不再成为人才最核心的价值。依托于大数据和新技术的手段,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复制变得越来越容易。如何把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真正的应用能力,同样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重大挑战。比如对于我们做研究的人来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文献当中,怎样有效的转化为自己的分析能力。对于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说,同样你的能力不在于你能够反馈、复制多少信息,而在于你能否利用这些信息,剔除信息当中的噪音,找到自己能够利用的价值。

第三,如何真正以开放式的思维突破原有的信息舒适区,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增长点。要秉持开放的思路和心态,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在数字化时代,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面对的环境更加开放,自己的思维更加开放,自己的信息更加多元,但事实上我们越多越多的人是处于“信息茧房”当中,你获取的信息往往是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主体传递给你的,当你认为你开放的时候,事实上你的思维方式有可能越来越狭窄。在新的情况下,如何真正以开放式的思维突破原有的信息舒适区,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增长点,也是数字化人才面临的挑战之一。

主持人:好的,谢谢老师,非常感谢您的精彩演讲以及干货满满的互动问答。

友情链接: